飘天文学 > 穿越小说 > 诡三国 > 第1889章 制诏拜将,分陕而治
    龙首原。

    晴空万里碧色如洗。

    拜将坛上旌旗招展。

    『赵云赵子龙上前听封!』

    礼官的大嗓门纵然是在钟鼓声当中依旧清晰明亮。

    隆隆鼓声之中赵云步出行列抬头挺胸一步步的登上拜将坛。

    这一刻是属于他的荣耀。

    战鼓震荡声声就像激扬血气角号悠扬声声宛如黄沙扑面!

    赵云一路向上面容依旧平静可是心中难免澎湃毕竟他是众将之中第一个封赏之人这也说明了在骠骑此处已经从一个黑山贼寇如今成功的转变成为了三色旗帜之下第一武将。

    斐潜选择赵云作为排名第一除了赵云的军功确实彪炳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赵云沉稳沉稳得不像是他这个年龄的人。

    当然赵云也并非完全没毛病据斐潜留心观察赵云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坚定保皇派这一点让斐潜有些奇怪。毕竟当年抛弃常山等等边境的是大汉皇帝让这些民众走投无路变成黑山贼的也是大汉昏庸的朝堂而再这样的情况下赵云依旧是一颗红心甚至有比吕布还要更加坚定的尊皇之意这真是有些意思。

    历史上赵云投了刘备未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罗老先生书中为了衬托刘备很多人自然成为了乱臣贼子但是实际上一些人并非像是三国演义当中所描述的那么不堪。比如袁术和吕布。虽然袁术最终名头也臭了吕布后来在陈珪的劝说下也和僭越的袁术断绝了联姻结盟可见吕布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仍然是拥护的。并且吕布的这种拥护的态度是当时广为人知的因此孙权后来于赤壁之战之时才会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这一句话很有意思。

    虽然孙权话语的意思并非是赞扬吕布而是标明自身但同时也说明了如果说袁术当时真的已经称帝吕布之前就顶着一个乱贼名号那么爱面子的孙权是不会将袁术和吕布都放在自己前面的。

    所以袁术和吕布其实在孙权眼中至少不是公认的乱臣顶多就像是刘表一样有些僭越的投机分子而已。而在东汉末年僭越之人还少么?那个诸侯没有僭越?从这一点来看要么是陈寿写三国志到了吴书的时候疏忽了要么就是陈寿故意留下来的后门……

    当然作为保皇党见到刘协那么不堪于用尤其是这一次赵云亲眼见到了刘协所表现出来的迟疑和软弱想必也是对于赵云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

    『国之重任唯之嘉勋分陕而治实委贤良。常山赵云赵子龙智勇果敢亲率精锐并逐阴北斩将夺旗靖清并幽忠孝克敏长驱卑庭功在社稷资质殷实。今奉天子令行诏制拜平北将军封上曲阳亭侯邑二百寄爵关内领幽北阴山军事!此诏!』

    赵云上前拜倒双手接过诏令然后叩谢起身面向拜将坛之下将诏令双手高高擎起顿时钟鼓丝竹之声大作奏以嘉贺之曲同时四野观礼军民一同高呼三次方落。

    赵云转身再拜斐潜斐潜点头再从一旁侍从金纹红底漆盘之中取了紫白二色的绶带亲自给赵云悬挂在腰间然后再授予金印。

    赵云再次转身接受军民恭贺然后三拜斐潜然后从东面通道缓缓下到了拜将坛的二层等待结束之后的夸街游行。

    第二名站上拜将坛的是从函谷赶回来的太史慈。

    太史慈多少还算是比较近的而一些身处偏远赶不回来的也就自然没有办法在现场接受斐潜的亲自封授只能说等待斐潜派人分头传达了。

    『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克宽克仁方正有夏。东莱太史慈太史子义气勇雄浑首赞奇略亲率飞罴突进远飚肃清槐路威镇宵小忠于王事肃遏警巡抚慰河洛。今奉天子令行诏制拜镇护将军封惤亭侯邑一百五寄爵关内领弘农司州军事!此诏!』

    太史慈同样获紫白二色的绶带龟钮金印。

    『御侮折冲德抚西土戒戎于伐戡翦患遗。雁门张辽张文远忠孝克彰策用谋远西城冲要镇蕃治藏典戎教化声绩备举战功显著内外聿宣。今奉天子令行诏制拜征虏将军封西都亭侯邑一百五寄爵关内领汉中陇南军事!此诏!』

    张辽举步上前受紫绶金印。

    吕布原本的旧有温侯之称如今去之改九原县侯称安西将军拜任西域都护也同样是授紫绶带金印。

    徐晃、魏延在外统兵不能亲自到场便只是宣读了诏令分授镇军将军和征蜀将军授青绶金印分别驻守关中和川蜀。

    另有黄成、马延、马越、张济、张绣、姜冏、甘风、许定、蒙恕、李典、朱灵、张烈等人分授中坚将军、虎牙将军游击将军骁骑将军以及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平虏校尉等职位。以上校尉虽说名为校尉但是其实都是大约等同于四品杂号将军所以也不算是差了。

    至于像是凌颉廖化徐羽王忠刘雄等等暂时都没有什么新功勋的也就略微上调了一点点从无名校尉都尉换成了杂号大约等同于上调了半个级别凌颉是建忠校尉然后同时也追封了张晨龚俊为建义校尉、讨寇校尉。至于廖化则是护军校尉也算是斐潜给与这个三国著名长跑将军的一点偏爱。

    黄旭为定威校尉许褚新来就排在了魏都后面分别也是加了一个杂号的武威、武卫都尉作为斐潜的护卫头领维护斐潜周边安全。

    既然称之为拜将所以庞统之流基本上就暂时作为观礼之人了即便是徐庶那样半个武将加点模式的既然领的是文职的官那么就顶多被称之为『相』而不能称之为『将』了。

    同时四方镇守不能长期缺少重将所以封将不能拖至于文官么……

    庞统等人的安排和升迁并没有在拜将坛之上进行而是要在腊月初十那一天在将军府拜授。

    赵云等人在兵卒护卫之下奔驰长安绕城受夸不提。这样的一次大规模的封赏意义深远除了之前提及关于军功爵位的制度也是让斐潜当下底盘当中的士族百姓明白在三色旗帜之下有如此强盛的武将队列可保护平安稳定。同时斐潜也借这个机会搭建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防御战区划出了区域防御体系打破了汉代原有的郡县局限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只不过民生政务依旧是在郡守县令的管理之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汉代律法之中郡县之兵并不能跨越郡县调动当年孙坚担任长沙太守的时候打败了区星之后又有周朝、郭石等人在零陵、桂阳一带行乱孙坚就越过郡界前往征讨最后平复。虽然说孙坚当时也未必全数都为了公心但是跨越郡县征讨纵然有功也受到了弹劾。

    而现在片区防御体系建立之后郡县的边界概念就会变得模糊了起来而且更加灵活斐潜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是减少军区管辖范围以对应新的需求而且也将军权和民政彻底的剥离开使得地方太守的权限进一步降低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军区的大小来很便利的制衡将军的职权或者说干脆轮值五年调换一次等等都可以有效的遏制军权派系泛滥……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制度维护良好运作合规有效的情况下而大多数的时候破坏远比建设来得更容易就算是再完善的制度也有被玩坏的时候。

    若是斐潜这一代过后会不会在某些人的破坏和钻营之下斐潜当下看起来不错的举措届时反而成为了恶政也很难说。毕竟人类先天性的自我毁灭的因子还是很多的使得一部分人即便是看小说也要动不动谩骂一番发泄戾气更何况若是真的牵扯到了利益的时候?

    热血民众为了赵云等人的荣耀欢呼看着如林如岳的军旅夸耀行进便是高呼雀跃兴奋异常但是士族子弟之中并不是所有人愿意吃风沙饮雨雪踏生死战九荒的或许是因为觉得自己羸弱的身躯并不适合战斗或许是觉得自己天生下来就是智慧型的人才拿刀弄枪的太过于低级了所以这些人更感兴趣的是赵云等人被册封之后所展示的那些东西……

    『啧啧分陕而治啊……』

    一些人开始挤眉弄眼起来心照不宣的发出各种声音。

    而另外一些没读过这个典故的亦或是还没有想起来的便略显得尴尬的附和着然后攒唆着已经领悟的人来解释一二。

    『此乃周王典故是也……』

    『周武王劳病而逝周成王年幼懵懂便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共辅之……』

    西周灭商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人虽说最后完成了灭商大业但是周武王姬发却没能够长久的享有天命在刚刚建立西周之后不久或是因为过度劳累或疏是因为感染了疾病很快的就去世了甚至来不及为身后做出安排。

    虽然说当时将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推上了王位但是成王年幼不能执政因此在当时的西周形成了一种王权真空状态西周国体动荡。

    当时的周公旦作为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他决定摄行天子政以此来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维护周王朝的延续但周公旦的举措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不仅有远方诸侯的反对就连周室内部的宗亲也对他的摄行天子之政产生了怀疑其中最大的阻力便是来自同等地位的召公奭。

    后来周公旦说服了召公奭两个人将周王朝土地一分为二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据史籍《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由此两个人分别治理周朝国政度过了周成王危险期也才有了后来的『成康之治』。

    当然斐潜用在对于赵云的评语之上肯定不能算错毕竟『分陕而治』这个词本身也有切割出一部分区域委任贤才进行管理的意思而赵云统管阴山幽北也正符合这样的情况但问题是如果说这个不是仅仅针对于赵云而是有另外的意思呢?

    如今山东山西加上斐潜现在手中的西京尚书台这不就是当年周成王年幼不能理政然后立柱为界划分东西的再次呈现么?

    然后便有人恍然大悟『在东周公旦平遗民之乱召公奭在西则鼓励农桑方有甘棠之词也……如此说来骠骑如今欲效召公?』

    一群人相互看看都觉得很有这个可能毕竟现在东面确实还有叛乱未平曹操还有好几个对手倒是西面斐潜这里四周都差不多平了一遍倒是可以好好发展一下农桑。

    『故而方有「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之语也……』忽然有人冒出一句来『骠骑心思果然巧妙啊……先有「分陕」后有「懋懋」啧啧真是绝妙绝妙啊……』所谓『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出自《尚书仲虺之诰》简单来说就是德行高尚的便授以高官功劳大的便给以丰厚的赏赐。

    『仲虺之诰此乃仲虺之诰!啊哈此为古文书也……』

    『咦如此一说倒也真是!骠骑厌今文繁琐谶纬难辨久矣「分陕」乃言周公事古也另有「折冲」亦为大雅之诗皆取古文!呜呼哉莫非今文不得其用乎?』

    『今文繁琐多有违驳青龙寺有论且言真正古文今文唯真求正……』

    旋即楼就歪了从武将的诏书讨论到了今文古文身上然后越歪越远。

    普通人士大体上就是说个热闹就算是真的说了一些什么也未必当作一回事但是消息在几天之后传到了在许县的曹操之处当这几份的制诏摆在桌案之上的时候曹操也不免心中升腾感慨一时间难以言表。

    尤其是『分陕而治』四个字简直就是直透进曹操心中觉得墨色如血就连那些笔画转折都锋锐无比刺得脑仁生疼心间烦闷。

    虽然说大多数人都认为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分治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但是曹操知道其实周公旦和召公奭还有周成王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未必像是儒家所传颂的那么和谐美好……

    在『分陕而治』之中获得声名的是召公奭而周公旦么就有些多少哑巴吃黄连的味道了。

    牧野之战只是战胜了商王朝的中央政权地方贵族未必完全顺服周王朝而周武王短祚幼主在位朝野不稳。早在武王时期周公旦就作为王室的重要人员参与到周的政权建设的方方面面。周公旦有相当的政治能力也积累了相当的政治经验所以周公旦摄政似乎顺理成章但是问题是周武王并没有任命其摄政。

    这就很有意思了。

    周文王有五个孩子分别是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伯邑考被纣王做成了人肉羹周文王吃了之后还装作不知称赞其鲜美无比方让纣王放下心说『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最后放了周文王。

    所以当周武王去世时管叔鲜、蔡叔度在外作战镇平诸侯因此在武王的嫡亲弟弟中周公旦是最年长且身在朝堂之中的。

    史记当中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这也就是说成王是武王的合法和指定继承人周公摄政并不是出于武王临终时的安排至少不是正式的任命也不是出于周王室众人的推举而是出于周公自己的决定。

    《史记·鲁世家》记载周公『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礼记》中更是直言『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在《大诰》等多处也发现周公称王并以『王命』的名义发布命令的。可见周公所做的不仅仅是代行摄政而已很有可能还直接将周成王踢到一边自己称王了。

    随后便是『三监之乱』。三监之乱实际上是管叔鲜和蔡叔度不满于周公旦执政因此三监之乱具有争夺王位的性质而为了能够抽出手来对付管叔鲜和蔡叔度周公旦不得不和召公奭约定了『分陕而治』具体约定了一些什么已经不可考但是有一点很确定的就是周公旦承诺了将来要还政给周成王所以召公奭才愿意做周公旦的后援治理农桑支持其作战。

    而周成王的年龄大概也就是十来岁的样子就和曹操担任司空开始摄政的时候的刘协差不多因此若是将『分陕而治』套用到当下的话究竟意图所指是什么也就很清晰了。曹操甚至能想象得到如今在长安之中斐潜通过这几分制诏所露出来的一张从容且略带嘲讽的嘴脸……

    周公旦想要成为王但是无法脱离周王朝的禁锢又必须以周王朝的名义征讨四方结果辛辛苦苦谋划经营了七年最终还是不得不还政于周成王那么曹操呢?

    沉默了许久曹操最终拍桌而起高呼酒来然后站在了堂下回廊之处迎风举起了酒爵『有此对手方为人生快事!且行之看孰为周召?!』

    感慨了几声曹操忽然想到了一些什么回过头又盯着桌案上的抄撰而来的那几份斐潜封令然后一丝笑意扩展出来旋即大笑起来笑得甚至眼泪鼻涕都快喷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