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11月1日)我去杭州参加第三届东亚儿童科学会议。应会议组织者的邀请,下午主持了中日学者关于“成人与儿童心里的世界”的辩论会。参加辩论的中方学者是浙江师范大学的秦金亮教授、傅根跃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戴淑凤教授。日方学者是御茶水女子大学副校长内田伸子教授和医学博士榊原洋一教授。在与双方教授的接触中,有几点杂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

    榊原在吃午饭的时候问我,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一下中国儿童的现状。我停顿了一下,回答道:“贫困和压力。”我解释说,贫困是指在全中国的范围内,儿童的生存状况还很困难。主要是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西部,东部也不平衡;压力主要指生存压力和学习压力。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儿童压力的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大大地超出了这次会议的主题,也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职责。手头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幼儿占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5%,而幼儿教育所获得的财政投入只有1.2%(每年100亿,生均费为284元)。与世界各国的幼教投入相比,令人汗颜。同是发展中国家,人家巴西占5.1%,墨西哥占8.9%,泰国占16.4%。问题更严重的是这为数不多的投入,70%用于极少数示范园,而广大普通公立幼儿园嗷嗷待哺。两极分化尤为严主持会议辩论

    重!包括北京、天津、深圳等地把幼儿教育推向社会,民办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收费基本失控。就全国范围来比较,上海是最好的,公办园基本解决所有幼儿的入园需要。近年来为适应人口流动和居民迁移的需要,还在不断的建设新园。我想,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的种种问题,包括绝大部分地区的幼儿园改制的失败、幼儿园乱收费、家长不顾血本择园、幼儿学习压力奇大等,大概都与这投入偏少和分配不公有关。说到底,是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不当造成的后果。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二)

    北大第一医院的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儿保专家。她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儿童患感觉失统的知觉障碍十分普遍。她提供了一组数据:北大六院报告患儿占46.2%(其中重度为10%,轻度36%),南京铁院报告为34.9%,上海的一个报告竟高达52%(重度16%,轻度36%)。我的直觉认为,这个百分比的全称应该是“感觉失统的患儿占全部门诊儿童患者的百分比”。否则,这个百分比是难以置信的。当时仓促,未及考证。但戴教授的分析值得我们重视,造成这一惊人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剖宫产(俗称剖腹产)。

    剖宫产,本来是应对难产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外科手段。如今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有的人怕产程痛苦一刀了之,有的人为的是选个良辰吉日,有的人害怕影响体形,有的人担心影响性生活……动刀的理由千奇百怪。有的医院剖宫产竟高达40%—60%。榊原教授插话说,在日本,剖宫产只占10%。戴教授指出,剖宫产最大的危害是容易造成新生儿感觉失统。感觉失统是一种知觉障碍,婴儿的视、听觉不敏感,前庭器官发育不良,动作笨拙不灵活,将来运动失衡、言语困难、学习障碍等。这类婴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感觉统合训练才能得到改善。戴教授多年来形成一套中西医原理结合的康复训练方法,极富经验。

    听了戴教授的报告后,我想到,人类的进化是最严格的、不可轻视的。任何蔑视大自然的规律、任意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受惩罚的。胎儿的正常产程,经过产道的压迫,对皮肤触觉、对肺部呼吸、对环境改换(实际上就是从水中进入陆地)的适应、对心理适应过程都是必要的。有资料说,有些热心人帮助雏鸟或出壳的小海龟剥开外壳,使它们轻而易举地出壳,结果这些小生命失去了顶破和咬碎外壳的经验而导致生存能力下降,甚至丢失性命。可见,催促出生对生命的开端是有害的。大批婴幼儿感觉失统,也是一个明证。

    这类蠢事还表现在有关母乳喂养的问题上。

    我又想到,现代科学给我们带来了文明、昌隆,但滥用科学、误用科学,就是自伤、自残,甚至是自杀。

    (三)

    会上,有一位幼儿园园长向会议提出一个问题,说是她园里有一个幼儿,行为表现与戴教授描述的感觉失统的症状十分相像,应该如何矫正。考虑到问题个别,又未见具体对象,我提议把问题留到会后商谈。但会场上有好几个与会者都要求“现在就说说”。戴教授当场发言,基本观点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我十分赞同戴教授的观点和做法。

    我们经常碰到一些人,听一节课或看一篇文章,就立刻在现实生活中找对象立竿见影。把鸡毛当令箭,爱对儿童贴标签,这几乎成了教师教育中的通病,却美其名曰:“理论联系实际”。

    我始终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持怀疑态度。这种表述过于简单,很容易产生误导。

    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理论指导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但理论受科学实验(尤其是决定性实验)和社会实践的检验,理论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发展。这是理论与实际的真实关系。可见,理论比实际更高层,更概括,更具有普遍意义和预测能力。而事实上,被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理论联系实际”,早已演变成用个人的经验来框理论,与自己经验相吻合的理论就信奉,与个人经验不相吻合的理论就排斥。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理论观,是狭隘的、封闭的经验主义理论观。用这样的观点学习,永远学不到真谛,只是学一些牙慧和皮毛。

    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热衷于讲一个接一个的实例,很多学生也热衷于听实例。上课时热热闹闹,下课后一无所有。关键在于这些人误解了实例的作用。事实上,实例只是帮助理解理论、概念的拐杖,不是学习的本体。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可能具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这正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科学理论是人类的一种理性认识。可以说,从个人经验出发来套任何理论和概念,都要走样的。

    我深知,我的这些说法是有风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实用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氛围中,要大家都理解科学哲学也是不可能的事。还是回到“贴标签”上来吧!

    有学者提出“培养神童”,于是中国的神童成了偏态分布。三个月大的婴儿踏步反射,被当作是“会走路”的神童,家长要求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听说有个毛病叫“自闭症”,于是话说得少、喜欢自己单独游戏的孩子被归类于“自闭症”;

    记得早年有学者介绍多动症,社会上闻风而动,一些学校的多动症患儿检出率高达45%—55%!

    学界介绍瑞吉欧方案教学,中国马上出版了方案教学集让广大幼儿教师依样画葫芦。殊不知,瑞吉欧方案教学的精髓就是没有事先的备课,根据幼儿的兴趣加以扶助。

    有人把后现代的概念引进学前教育界,于是涌现了一批“后现代学前教育工作者”,嘲笑心理发展理论,否认儿童发展阶段,热衷于自说自话的“现象解释”,认为幼儿教育没有规律可循,无科学理论可用。其实这些后现代学者,只是赶浪头,出风头而已。“现代”尚不知,焉知“后现代”?

    不理解理论的内核,不领会理论的精神,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生搬硬套贴标签,不善于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是永远也提不高的。这才是学习的大敌。

    2008年11月3日飘天文学小说阅读_www.piaotian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