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回暖的潮流中,有人认为“蒙学的积极意义要大于消极面……在现代社会中都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这里涉及到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幼教发展的历史和幼教思想的演变,以及蒙学材料的沿革。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国历史上幼教发展的特点。

    纵观我国主流幼教发展史,理学的程朱一派占据上风。对幼童主张趁早严教的观点,成为蒙学的理论基石。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长者为尚”。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以成人为中心”,儿童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以成年人的活动和标准为限。无论是《管子》的弟子规,还是司马光的《居家杂仪》都有详细限定。

    2.否认童年。儿童活着主要是学做大人,孩子的游戏天性都是“无益之事”。

    3.道德色彩重。要求儿童从小学习清心寡欲,不冒犯上人,“起居坐之,各要端庄”,“举止俨然成人”。

    4.教法严厉。宋朝程子甚至提出对待小孩得像教训小狗一样。对儿童体罚成了成才途径和传统。

    所以这些特点都浸淫在蒙学读物中。蒙学读物典型的代表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这些读物涉及到三方面的幼教理念:

    1.理气二元。把天理当作自然和人文的终极理想。要求人“去人欲,存天理”。从儿童起就“不杂人欲”,达到“视听言动,非理不为无人欲”的境界。

    2.习静非动。自宋理学家周敦颐开始主张趋静去动以来,澄清安宁成了社会价值的主流,对儿童苛求规矩,约束。

    3.外在教育。就是三字经所说的:“玉不琢,不成器。”把儿童当作器皿或物件对待。

    台湾学者熊秉真在评析蒙学读物时指出,“童诵韵语多半旨在训诫,故不避重字,其实变质成了‘格言书’,已经失去了字书以教蒙童认字为主的功用及性质。”熊秉真:《童年往忆》,台湾麦田出版,2000年版,第169页。与我对蒙学读物的评价不谋而合。

    这样的蒙学读物,其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封建的价值观、伦理观培养封建社会的人才。其积极意义真的有那么大吗!

    封建伦理的确是蒙学的主要内容。而封建伦理的核心是“三纲五常”。现在的一些热衷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竟刻意回避要害,不提三纲五常,这大概就是儒家的“为尊者讳”吧!历史和民心都证明,三纲五常肯定进不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今中国儿童的道德教育肯定也不是传统道德和伦理的复制或简单延伸。把传统道德作为现代儿童道德教育的主体,不是复古是什么?真正的继承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理念的整合、重构,而不是七分传统外加三分现代,头戴瓜皮帽外加西服一件就算了事的。正好这两天网上有孔子穿西装的图片,总不能说是孔子现代化了吧。《三字经》里的具体文史知识,并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而是为三纲五常服务的。我们今天辨析蒙学读物的价值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表面,不看实质。

    胡适就任台湾的科学院院长时,蒋某人夸他不仅是国学大师,还是伦理学大师。胡适当即反驳说,没有一成不变的伦理学,时代不同,伦理也不同。21世纪还想把儿童训诫成封建社会中的童子,没必要也不可能。因此,蒙学读物的价值在当今是很有限的。

    君不见现在鼓吹读经最热烈的人,真正的学者少,而真正的学贾多,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这些人炒作读经主要是为了赚家长们的钱,哪里真是为了“继承传统”!

    2007年12月10日飘天文学小说阅读_www.piaotian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