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公元前后进入我国,经历了试传、比附、冲突、改变、适应、融合等阶段,最后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成分,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的思想源流。

    经过了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尤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大发展,故唐诗里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叹。再到隋唐达到鼎盛期。当时高僧辈出,南北学风交融,使佛教教义系统化、理论化和宗派化,全国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派。其中有八大教派最为盛广,它们是: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密宗是由印度僧人善无果、金刚智、不空和中国僧人惠果共同建立的。虽然所有的佛教宗派都信仰佛陀,但不同的教派信奉不同的经文,对成佛(得道)的途径有不同的信仰。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宗经,该宗相信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只要做到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就能即身成佛。该宗派仪轨严格,在师徒内秘密相传。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海空传到日本,名叫真言宗。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禅宗。这是各教派中最为广泛的一宗。我戏称它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分南北两支,以慧能创立的南宗更为有名。禅宗认为佛教修习的关键是禅定,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坐禅修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的领会,所谓禅定,就是外离相为禅,心不乱为定。也就是说,在得道之人看来,外部世界是不值得攀缘和执着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而自己的内心要达到“自在解脱”的境界,于六尘中,来去自由。不为外界纷扰而心慌意乱。对禅定的理解不知对否?我在自己的左右木屐上分别写着“外离相即禅”和“内不乱即定”,用意在自诫也。

    在我们的老同学中,有人信佛教,有人信基督教。其实,无论信仰什么,都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孙家正在访问尼泊尔时,问一位活佛在如今多元的世界中如何看待不同宗教和信仰,那位年轻的活佛说:“只要心存善良,珍惜生命,信仰什么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可以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宗教的价值,宗教塑造着公众的世俗道德感,对抑恶扬善具有难以替代的普世价值。

    我虽不是宗教信徒,但我尊重所有的信仰和宗教感情。有挚友向我宣传基督教义,我也总是与她认真地讨论《圣经》。有时,我发表的观点和见解,连教友都能认同。虽不入教,但同样可以领悟教义的深奥。当然,我只是从认知的角度来感悟,还谈不上是信仰。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认为,有宗教感(包括宗教情感、宗教理念、敬畏感等)是件很重要的事。科学与宗教并不是对立的。宗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迷信。爱因斯坦说过:“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作为心理学家,我认为,这个宗教感,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是对人(包括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敬重之感,是对和谐的自然规律的惊喜、认同、理性探索和无穷无尽的创造性的愉快体验之感。总之,是对人生的庄严感。

    2008年4月2日飘天文学小说阅读_www.piaotian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