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穿越小说 > 诡三国 > 谁来谁看谁说谁心中的三国 第2587章人强胜天
    长安。

    当接到了曹操一方在大规模的清查吏治搜检奸细的消息的时候斐潜是略有些惊讶的。

    鸽子快递使命必达。

    可惜那些眼线没办法一下子打包快递送回长安……

    在历史上曹操似乎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这样子的变化也不知道应该算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治下的清查间谍奸细的行动确实给斐潜派遣到曹操那边的眼线带去了一定的危险。

    『传令没有暴露的都暂时潜藏一段时间别轻举妄动』斐潜对庞统吩咐道『我估计丞相此举么也就是一阵风不可能长久……此外让常山太原潼关函谷武关宛城做好准备抽调些精干兵卒必要之时可以出动小部队去接应嗯就以巡弋和行猎的名头即可……』

    庞统点头记下。

    现在斐潜所能为这些家伙做的也就是这么多了。

    『对了德润』斐潜沉默了一会儿略有些犹豫但还是转头对阚泽说道『如果真有人被捕多数会缉拿转运至许县之内投入大牢内严加审问……如果说其口风不严牵扯太多以至于旁人有了危险……一方面要及时通知相关之人另外一方面……』

    阚泽会意拱手应答:『臣当知会行动处让人做好准备。』

    斐潜微微点头。

    这样的命令或许会让一些人死但也会保护一些人的生存。

    斐潜几乎每天都要考虑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不得不放弃一些包括他自己原有的一些认知和情感。

    直接出兵到曹操治下去接应?

    就像是拯救大兵?

    连米狗都知道那玩意是电影。后世米国死了米虫百万眉头都不动一下还指望着电影当中的是真实的展现?

    救人当然会去做。

    但是也有一个度。

    就像是华夏古代就有的人道精神。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仗还是要有人打的不是说为了所谓的『人道主义』全员都回家。这是魏无忌说的记载在史记之中后来也常常被其他年代的华夏将领所用。

    华夏一直都有这样的精神只不过没有像是米国吹得那么响亮。其实说起来这不比米国明知道兄弟三个都服役了还装湖涂都送去战场强?所谓真实事件改编是三个兄弟都去战场这件事是真实的至于后面的那些那就是改编的。

    所以不得不佩服在某些方面后世米国在精神战场上长期是压着华夏打。而华夏在被揍得浑身是伤之后竟然还有些人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斐潜认为这是因为教育缺失的问题。

    再加上有一些人会有意或是无意的以偏概全抓着一点点问题无限放大然后讲一些事实而非的话来混淆事实……

    就像是救这些人自然也是会做但是总会有人表示怎么不派飞机呢?派了飞机之后还有人表示我老公我父亲我谁谁谁是某某职务我要优先平民贱民凭什么在我前面……

    官吏永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治部分。

    人类的文明总是在不断发展当中进步华夏自然也不能例外。在这个过程当中优秀的人才是发展过程当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因此一个好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就牵扯到了教育体系。

    选拔就自然是和官僚体系相关。

    教育体系会影响到官僚体系同样的官僚体系同样也影响教育体系。所以后世有很多时候看起来像是学阀叫兽亦或是什么师德亦或是什么书籍的问题但是实际上牵扯的东西绝不仅仅只有教育体系。

    斐潜现在想要做的就是做体系。

    官僚的体系也包括教育的体系。

    华夏历史文化悠久为了确保优秀的人才能够一直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历朝历代都在不断摸索和健全人才的选拔制度。

    从早期的世袭制养士制到汉的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后来隋唐的科举制无不都是华夏先辈的智慧结晶。

    就像是吃了最后一个馒头饱了就骂先前几个馒头水货一样没有先辈一代代的试探和研究又有谁能知晓应该采用什么模式来选拔人才?

    斐潜想要早一些的推行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度是被证实有效的并且是华夏影响巨大甚至到了后世也持续沿用的一个人才选拔制度。

    开民智喊口号容易具体做很难。

    科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开民智。

    知识原本是被垄断的也是一直都被试图垄断的。

    周文王搞死了巫让知识从巫那边『开民智』到了贵族手中。

    然后春秋贵族试图垄断知识然后秦始皇上场把六国旧贵族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从而使得知识从贵族走向了更多的世家……

    斐潜认为如果不出意外知识的扩展也就是『开民智』就是如此的重复发展演变扩散。既被现有掌握的阶级不断试图垄断不断的贪婪摄取超额利益同时又被更广泛的范围所需求在某个不可调和的时刻爆发巨大的矛盾冲突原有垄断阶级被杀死推翻吊在路灯上然后被扩大到更广泛的面上然后渐渐的在废墟当中长出新的比上一个群体要更多一些的新的垄断阶级出来。

    这就是斐潜确认的『开民智』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类似于熵增。

    因为人类有好奇心。

    所以到了后世就有垄断知识掌握媒体的干脆用垃圾信息无聊视频再加上大数据的推送使其占用人类原本应该通过好奇心获取知识的时间来延缓这个『增熵的过程』。

    但是还是有人会醒悟的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躺平即便是他们口头上说是要躺平甚至是摊平……

    斐潜让阚泽去办事然后让庞统召集了一些核心人物开会。

    至少在当下围拢在斐潜身边的这些人里面没有人躺平。

    『春耕过后须将科举推行于各郡。』斐潜缓缓的说道『唯有郡县立科举之制此举方可长久。』

    斐潜先做了一个总要求然后才解释道:『前秦之所以胜六国以军爵为其重也。秦国民皆争先而六国唯有公子争先。』

    得民心者得天下秦朝当时的制度就是全民打怪升级的现实online版本。

    从推小怪到精英怪再到推倒了六个大boss之后秦始皇一度想要找匈奴当下一个的目标只可惜没能成功的将战场转移过去……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统治者的个体不同对于『民』这个概念或者说其理解范围总是在晃动着变化着。

    就像是在后世所谓生长在红旗下也会有官吏就很自然的脱口而出『贱民』、『刁民』等词语一样。

    在家中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已经有了不止一堆。杀一只蟑螂不难但想要将蟑螂从家里清除出去其难度就直线上升了。

    斐潜所能做的也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和这些大汉顶级智囊讲得更透彻一些然后将防护网做得更牢固一点然后留下一些能够加固能够预防能够修补的方法至于最终千百年后能做成什么样子斐潜也不清楚。

    『前秦之时以关中川蜀养军战之六国民不得粟酒王不得新衣……』斐潜缓缓的说道『如今以函谷而据山东莫说诸位便是民亦可酒新年亦得衣请问何也?』

    荀攸说道:『盖因亩产所差是也。管子所云「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齐鲁之地富庶胜于秦也尚且如此何况前秦之时尚无郑国渠之时乎?』

    另外一旁的庞统也说道:『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以为盛事加以笔墨。然如今关中一钟之地众也河东陇右川蜀汉中皆有数万顷此便为上下之别是也。』

    斐潜缓缓的点头。

    其余人也基本上同意这个说法。

    华夏上古亩产量多少因为具体没有文献所以也不太可能知晓但是肯定不多。一来是粮食培育体系还没有建立二来是生产工具还是十分的低下。

    上古只有大概的描述比如《孟子》之中有记:『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礼记当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载说明在春秋时期这个产量的标准大概是得到了比较广泛认可的按照中等田亩来算产量差不多是八十到一百一千克。

    当然这是皮重。

    华夏古代收成要是去壳的话还要减掉20%-30%的重量。

    孟子所记的标准是在齐鲁是在相对来说地势平缓灌既方便的地方而当时的秦国是西戎是游牧居多没有郑国渠然后还是青铜器主要用来作为兵刃农夫大多只能用木棍木铲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农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主要体现为铁器牛耕和灌既农业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时期各国都兴建了许多重大的灌既工程如吴国开凿的邗沟、魏国魏惠王开凿的鸿沟、魏国西门豹主持修建的漳水十二渠、秦国蜀郡都江堰、秦国关中的郑国渠、秦朝岭南的灵渠、楚国的芍陂工程等等。铁器牛耕和灌既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直接表现为粮食平均产量的提高。

    到了汉代初期就基本上是一亩一石甚至一石半了。

    斐潜问道:『既如此地何以增产?』

    『哈哈此乃种肥灌耕四事可增之培除收拾四者可减损也。』枣祗对于这个当然是熟悉得不得了噼里啪啦一顿说。

    斐潜又是点头然后问道:『如是春秋战国之时各国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为民乎?为战乎?大汉四百年水利农桑之术君何重之?又或君何轻之?』

    众人思索起来。

    这个问题的答桉么不是没有而是不好回答。

    毕竟之前口号都是震天响。

    『故国不可忘战。战于天地战于内外皆是也。』斐潜缓缓的说道『知其有战方重农桑水利明其利害方可合力向前。』

    『周田井田之公殆于春秋战国之私。前秦之所法可胜六国之军却败于六国之民。故胜军者易逆民者罔也。』斐潜看着众人『故而何为时过境迁何为与时俱进便是此理。上古之民刀耕火种如今牛耕铁犁何可同之?上古民之困也田无所余吏当无为以免其乱今民可得余得其温饱便思荣辱此乃大势所趋不可挡也。上古刀耕之时衣不得衣之食不得食之如今天下之民当无人愿是如此罢?』

    『科举亦是民之所欲也逆之则殆顺之则生。』斐潜总结道『有汉以来若耕者有其田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莫不如此。如今关中胜山东非关中之民有三头六臂之能只因关中民争于先而山东之处唯有世家豪族之子争先罢了……』

    斐潜很难给大汉的这些人普及一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清晰理论毕竟斐潜当年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也是费了半天劲才勉强明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力反作用力等等的相关问题那么又怎么能指望大汉这些根本就没有相关概念的人能够讲两三个词就可以恍然大悟触类旁通?

    因此斐潜只能从最为基础的也就是这些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来讲来延伸到科举制度上并且科举制度也确实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诞生出来的……

    科举是大量寒门子弟的政治述求。

    寒门不是真的穷而是小地主。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而一个制度的产生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基础在隋唐时期地主经济发展迅速从战乱到安定的过程当中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地主的基本生活及得到了满足便开始对政治有所向往。

    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上层政治集团随意剥夺必然会产生出其政治代表并且要求给与政治上的利益倾斜……

    这一点即便是在后世也经常看到。

    嗯这里指的是米国。

    斐潜所表达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时代在发展谁都不愿意再回到上古过苦日子。

    官吏也是一样。

    谁当上官了之后还依旧认为自己是『民』的还愿意退回去做一个『民』的?除了那几位伟人和少部分信仰值高的官吏之外相信大部分的官吏打死都不愿意。

    斐潜也不例外。

    还有庞统荀攸司马懿等等都是如此。

    有时候进一步得生退一步就死。

    熊大已经用他的肉体说明了一切。

    华夏人是善于总结的。

    大汉只有三只脚清流外戚宦官然后某一只脚不成了大汉就歪了倒下来了。

    隋唐统治者便看到了前车之鉴觉得要搞好多只的脚才安稳于是正好数量众多的小地主阶级开始开始向往政治权利开始追求更加细致的更加安稳的生活上下合力之下科举考试制度便应运而生。

    那些原本的垄断者就被吊路灯上了。

    因为科举制的产生破除了之前的门户看法使得一些人即使出身贫穷也依旧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政治地位不再是贵族子弟一手遮天的局面。

    这个制度的面试使得寒门子弟看到了未来心中有了希望就不会走向绝望。同时通过考试而产生的官吏也多少具备一定的才能即使出身低微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翻身不公平的现象相对来说减少一些民间积攒的怨恨也就随之减少从而为社会的整体安定带来一定好处。

    在统治者眼中想要使得社会安定人民没有暴动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想出一个能够使得人人信服的方式科举制度便是如此。

    斐潜想要阻止魏晋的危机再一次在华夏大地上重演并不是杀掉司马懿而是要建立起一个新颖的人才选举方式也就是科举。

    科举的导向力量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儒家也借着科举长盛不衰。

    斐潜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科举开始之前除了统一思想并且让这些人代替自己将这种思想传播出去之外还需要在科举最开始的时候掺杂进去农业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考试方法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免科举单腿蹦跶走歪路。

    『三月公达负责右扶风子敬负责陇西陇右之郡县科举』斐潜分派任务『仲达河东上郡北地子瑜去汉中。至于上党太原依旧是梁道负责川蜀让元直安排……』

    『诸位』斐潜面容严肃『此去监察科举之制固当重之然集各地郡乡老大姓令其知晓科举之妙顺应天地之理亦为诸位之重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