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穿越小说 > 诡三国 > 第1929章吏治开端,活人称谥
    『往日官宦为何有恃无恐?』斐潜摇头笑着说道『还不是因为为上者无能?关中三辅之中士族大姓未必不知其中要害可是依旧无动于衷便是以此为契企图要挟……』

    这种事情在后世还少见么?

    对于关中三辅的大姓大户来说斐潜并不是一个本土出身的人士也不是他们原本的什么『民意代表』所以就和后世大企业之中忽然空降下来了一个老总一样低下的人总是会试探着衡量一二而这种『衡量』不是说一两天也不是一两次总归是要一方彻底服软为止。

    之前斐潜大封武将却没有文官系列什么消息虽然隐隐有表示会等到冬末初春的时候进行评定但是毕竟那些耀眼的职位令人眼热许多人未免就有些心绪不平觉得自己是如此的聪明睿智是如此的踏实肯干是如此的功勋卓越为何骠骑就有眼无珠没有给自己好好加封一把?

    庞统点了点头说道:『便是如此。若是主公处理不妥此等之人便有机会控制地方进而荼毒百姓如复汉孝灵帝旧事……』

    所以这些关中三辅的大姓大户便抱着手看着如果斐潜搞得定反正他们也没有参与板子也打不到他们身上来如果斐潜搞不定那就更好了他们就可以拍着胸脯出来表示说斐潜身份尊贵这些琐碎小事还是让他们来代劳就是保证可以办得漂漂亮亮的然后一点点的将底层的权限刮到他们自己的口袋里就像是他们之前在汉灵帝手下干的一样。

    斐潜微微仰头似乎在回想着当初在雒阳之时的情形『昔日孝灵帝在位之时中官出领地方监察原本之意是贯通上下检查百官然成恶政更祸黎民。巧立名目强取豪夺地方以地痞流氓为爪牙搜刮暴敛更有甚者自雒阳至成皋所距不过区区百余里便有关卡者十数!过往路人商户皆收路税!』

    庞统也是感慨说道:『何尝不是!某记得当时每车收税钱五驮税钱三担负者一徒手而过者亦不得免……每日税卡钱以车载币以斗量逢集遇市便是日过万钱!此等钱财只得来处却浑然不知去处!』

    『此只是行货之税尚未算计坐市之费。若百姓有些粗布鸡鸭蛋蔬瓜果欲于集市之中换取盐钱一买一卖皆需缴税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斐潜呵呵笑了笑似乎想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若是少有忤逆便是指为歹徒肆为攘夺没其全货负载行李亦被搜毁……』

    华夏都是有传统的而且一脉相承。

    如今斐潜商贸越发的庞大但是一直以来斐潜都只在市坊之中收取一次交易税而且只是针对卖出商品的商户收税自然有不少人觉得这样的税率太轻眼见着万千浮财一天天的打眼前滚过来流过去哪里能够按奈得住?

    所以偷偷摸摸的搞一些小手段的自然也不是没有反正只要将斐潜之下的大商队放过去收一些小钱钱补贴一下自家的腰包不过分吧?

    地方也是要创收的么!

    然后斐和之事爆发让参律院指定贪腐律法斐潜又立了直尹监似乎有些要借这个机会查一查地方情况这些平日里面动了手脚的家伙自然眼珠乱转坐立不安结果正好碰上了蝗虫……

    随后考生舞弊闹事……

    都是大好的机会啊!

    若是斐潜搞不定自然也没有心思来检查地方了或是即便搞得定多少也会焦头烂额便拖得一拖可以清理手尾万事太平了……

    同时如果说考试制度因为这一场暴乱而被叫停得意的也正是这些大姓大户察举制度之下他们原本干不过山东现在好不容易自己玩了眼见着就等到云开日出结果又来了一个考试制!所以如果斐潜一怒之下废弃了考试制换回原来的察举制度自然就最好不过了。

    若说这些人是要诚心和斐潜过不去要借这个机会搞倒斐潜基本上来说还不至于因为这些人也是清楚离开了斐潜这个招牌怕是山西关中也没有其他的人选可以有斐潜一般的声望可以镇得住场面但是不代表说这些人不会在斐潜这个招牌之下打一打自家的小算盘。

    斐潜摇头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人都是有私心的这是天性无法避免更不用说是在汉代了想要像是游戏一样手下都是满值忠诚度略有下降便加个薪送个破瓶子罐子什么的便可以划拉一下又升上来……

    不过这些人其实也没有想到斐潜和庞统要借这一次的机会好好整顿一番所以也同样冷眼看着等着这些人掉进坑中来。

    治国理政真的只是下个命令就能完事的?

    交代一句左口袋倒腾到右口袋钱财便不减反增?叙说一声什么利民政令下发了百姓便可以立刻生活指数上升十几个华莱士?

    『此番之后便改吏治!』斐潜拍了拍桌案上的一大摞之前韦端杜畿等人写下的自陈表疏『此等自陈职疏且令文舒德润二人先行批阅再提交于某……』

    『以此为始关中三辅陇右河西河东北地汉中川蜀各地官吏均自行先上陈表以述职政……』

    斐潜说道『吾辈自当为后世立规矩岂能苟且仰息先辈遗泽?吏治之考当成定律!』

    『主公之意欲复上计?』庞统问道。

    『上计』就是汉代最初还算是比较清明的时候展开的一项吏治工程。由地方长官一般是各地郡守定期的向朝廷上报文书写明具体地方的管理治政情况然后朝廷根据上计的情况进行考核评定。

    原本规定是每年的年终都要有各地郡国的『上计吏』携带着『计簿』到京师上计被称之为『长课』就是每年交一次作业然后三年要交一次大作业被称之为『大课』。

    『上计』这个政策其实在秦朝的时候已经有了在汉代确立下来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甚至还有专门的律法『上计律』并且明确规定了两层的上计模式也就是乡县先上计到郡国然后郡国汇总再上报朝堂。一般来说乡县上计在秋收之后而郡国上计则是在冬天岁末。

    上计的内容也有要求包括户口垦田钱粮盗贼等等一开始的时候上计也很受重视甚至主持上计的是皇帝本人最不济也要由丞相和御史大夫同时进行考核丞相主要负责向皇帝汇报上计考核的情况和结果而御史大夫则是负责审查核实郡国上计的真实性。

    汉武帝之时对于上计非常重视但是到了东汉时期上计就渐渐的变成了尚书台的事情了再往后来就连尚书台都不太管了。

    而到了汉灵帝时期就连皇室贵胄都敢借口说道路拥堵拒绝和朝堂通信往来更不用说什么上计或是大课了。

    同时汉代最开始的时候刺史是监察官跟明朝的巡抚差不多为巡行郡国刺察守相岁尽就要返回京师上奏其奏事的时间正好是郡国上计的时间所以原本刺史的奏事有非常大的作用常常可以以此来鉴别郡国上计的真伪。

    可惜在东汉之后刺史渐渐从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常驻地方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甚至汉代还有『听风』的制度就是会派遣官吏到民间听如果有出现什么地方官吏在地头田间风评极差的便是会启动核查程序而这样的行为基本上是不通知地方官吏的也不和地方官吏有什么交集直接归属于朝堂。

    所以汉代不是没有好制度甚至可以说封建王朝之时的监察系统未必会比后世差多少但是就看执行力而已。

    斐潜点了点头但是又摇了摇头说道:『虽与上计略同但亦有不同。某令韦参律重修贪腐律便是由此……』

    汉代做官没有特别说明具体任职期限的一般来说除非是真的不想做了否则都可以不退休直接当一辈子的官。

    虽然说上计之时考察监督也有升降但是因为『天人感应』的问题导致这些官吏即便是上计出现了一些事只要能够大体上表面糊弄过比如挂靠到所谓天灾的边上也都不会受到严重的惩罚甚至到了东汉时期往上塞够了钱就自然万事大吉。

    天人感应就是汉武帝最大一块石头然后砸在了自家的脚上。华夏地域广阔天灾自然不可能避免一旦出现天灾就代表皇帝犯错了而皇帝自然不会有错那么三公就出来背锅。

    于是乎汉代官场之中官员进出仕黜司空见惯官海沉浮也是随意或有起家就是两千石一步到位的也有才当了三四天的三公转眼就被罢黜的甚至还有刚刚下了出任地方官连京师城门都还没有走出去然后又专任另外一个地方再走了几十里重新追回来又担任九卿的……

    因此在做这样的情况下汉代官吏基本上对于官职变动根本不是很在乎民间也对于官吏丢官习以为常比如就有因为受到上司的指责说某件事情错了要求其免冠认错然后就说什么『冠一免安复可官也』然后干脆直接去官还乡还博取了不少人交口称赞认为其洒脱出尘乃名士之举。

    因为天灾罢免三公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干得再好再辛苦然后一个灾害就白搭这样会有人努力勤政么?这样的三公罢免自然也不可能治罪所以这些『前三公』回家笑呵呵『后三公』愁眉苦脸登上堂然后到了地方官吏还有可能罢免后治罪么?天一般大的错十几万人颠沛流离最终都没罪顶多就免官而已老子就这个小地方拿点用点又有屁大的罪?

    所以汉武帝之后整个汉代的吏治就渐渐荒废了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汉武帝以天人感应忽悠天下人后来天下人就开始忽悠他的后人。

    而现在斐潜所做的不同。

    蝗灾来了斐潜亲自带着人顶在了前面遏制了蝗灾这在原本的汉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按照惯例蝗灾一起百姓受灾颠沛流离然后总要给个说法斐潜按照惯例将锅甩给『三公』也就是庞统荀攸让其中一个人下课背黑锅这事就算平了至于那些困苦的百姓谁都懒得去管……

    『官吏评定可为八蠹曰贪、曰酷、曰浮躁浅陋、曰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罢软、曰素行不谨……』斐潜沉声说道『与之于罪亦分四等贪、酷论罪不谨、罢软暂留冠闲住老、疾致不及、浮躁降。』

    只是罢免官职不进行论罪对于官吏是没有任何震慑力的犯了错出了事便警告一番先免职然后等民众关注点退去之后悄无声息的换一个地方继续当官对于这些蠹虫来说简直就是再好不过了。

    斐潜看了一眼庞统若是按照三国演义当中庞大爷的做派怕是多少也要有一个『素行不谨』的评定。

    庞统自然不清楚斐潜想的是什么他则是在考虑另外一件事情『若是如此怕是马政司……』

    斐潜点了点头明白庞统是什么意思但是依旧很坚决的说道:『一啄一饮咎由自取。不仅如此还要建档!但凡考核评定皆录档案三次评定皆为八类者用不录用广告天下!』

    庞统吓了一跳瞪大了眼珠显然是表示需要这么狠么?『此非活人而谥乎?』

    斐潜哈哈笑着说道:『当如是!』

    在汉代做官利润空间大得难以想象承担的风险确仅仅是大不了换个地方或者是回家种田这样的风险和利益的比率根本不对等自然就不会有任何人产生出什么敬畏心。

    如果上任期间能够贪腐到几百人上万人甚至几万人一辈子都获得不了的财富那么即便是要交付一条命又如何能够住挡得住前仆后继的呢?而且这还是可能而已还有不少人存着侥幸心理万一没被抓到手尾岂不是赚了?就像是后世深知毒之厉害一旦被抓便是死也依旧是禁之而难绝更何况惩罚力度比起毒来说要轻了不知道多少的贪腐?

    庞统说的活人而得『谥』虽有不同但是意思非常准确。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既然获得了极高的利益也自然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斐潜现在基本上就等同于是『首倡者』然后跟在后面的庞统荀攸等是『胁从者』如果一旦斐潜地盘迸裂基本上来说就等同于全家老小一锅端即便是不死也是囚禁但是庞统荀攸却有机会『弃暗投明』风险相对来说低了一档而对于其他的士族子弟来说就基本上来说没风险了那么又怎么会觉得有什么压力办事又怎么会尽心尽力?

    现在斐潜就表示想要当官可以但是之前那种喝着小酒唱着花腔一边往自己兜里装一边还欺上瞒下的那种『官』现在没了!

    干得好自然有奖赏干得不好的抱歉封一个『活谥』跟一辈子罢!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因此很被士族看重。像是刘协死后便称之为『献』现在活着自然是没有而所谓的『少帝』并不是真正的谥号只是后人为了方便的称呼而已比如质帝、冲帝也是如此。而且还有些好玩的比如孙权死后被称之为『大帝』这个也是在华夏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或许只是比『犬』少一点?

    斐潜不无恶意的想着。

    只不过很多事情都是起初严禁后期崩坏谥号刚开始的时候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但是从唐朝开始就开始玩坏了。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随后有样学样一个比一个会玩其中称冠的便是谥号长达二十五个字的奇葩『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而在当下士人最看重的是什么?

    便是门楣声望啊!

    就是家族传承啊!

    斐潜推出的这一套『八蠹』标准和惩罚方案几乎是一下子就捅到了这些士族子弟的重要之处上顿时酸爽不已简直就是打翻了老坛一般……